网上斗地主记牌技巧 iPhone5在工业设计方面有何创新和不足
在工业设计上有何创新,似乎很难回答,因为工业设计基本都是应用技术和手段,但是细想一下,要说 iPhone 5 有什么创新也不是一下有答案的问题,现在看到的中文新闻标题都是“被指创新不足”,我想这里面有很多人是当初热衷讨论如果 Apple 做电视会怎样,如果 Steve Jobs 革新这个会怎样,做汽车,做马桶什么的。注 1:我看到问题是“有何创新和不足”,我下面按这个问题来答,会谈及“不足”。注 2:接下的讨论可能有点抽象,如要要看对问题的直接回答,请直接滑向下一个文字加黑处。我愿意站在“功利主义”的角度来看,iPhone 是一个物品,是一个商品,也是消费主义时代一个符号性的商品。所谓消费主义时代的符号性商品,就是物品(iPhone)以及品牌(Apple)的价值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消费者的认知和交流产生的,通俗一点说可以是这样,我说 iPhone 5 好,那么 iPhone 5 的价值就增加了一份。但是,所谓“功利主义”的角度是为了帮助认识物品的存在环境(Context),它不能进入物品制成的解释系统。简单说是,帮助认识物品或商品的复杂性,但是复杂性不能为商品的优劣(即评价)作辩护。比如人们都说 Apple 的这个产品的某个设计很糟糕,而我去调查这个产品的复杂性,调查这个设计的生成过程,得出一个解释,而这个解释不能直接用来作评价,或者来原谅这个设计的糟糕。这次发布会有三个硬件产品,我比大多数人感到乐观网上斗地主记牌技巧,我认为 iPod touch 不错也认为 iPod nano 不错,我理解 iPod nano 底下白色塑料的必要性,为了无线信号,但是我认为它非常糟糕,我喜欢 iPod touch 的挂绳设计,我也理解色彩在销售中的作用,但是我认为 iPod touch 的彩色很糟糕(不适合这个形态),我理解既然做多彩那就需要完整的色系,但是我认为(从图片视频等判断)iPod touch 和 iPod nano 的屎黄绿色很糟糕。我认为使用多彩就是引人堕落。说回 iPhone 5。我对 iPhone 4 的设计评价非常高,不只是在手机领域,不只是在产品领域,还在整个(工业)设计领域,甚至设计史,围绕它我写过不少文章(http://www.hi-id.com)。iPhone 5 要在 iPhone 4 上更新迭代,当然非常困难,但是 iPhone 4 的成就属于一个时间点,不仅是消费主义促使短时间就有对新设计的需求,产品和设计本身面对技术进步和发展同样需要更新,它需要更薄更轻这是不容置疑的,屏幕是否要大是另外一个复杂的话题。单单集中在一个很小的设计上的问题,它也要求设计自身需要更新迭代,这种小问题就是 iPhone 4 的背壳为什么要用玻璃?对为什么要玻璃这个质疑可不简单,它牵连到这个 iPhone 4 的构造设计,牵涉到三层构造设计,前面板与外围部件的连接通过背壳的窗口就行装配,甚至也牵涉到天线,牵涉到塑料和金属的共模加工等等。所以,对这个为什么背壳是玻璃这个问题的追求,似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如 iPhone 4 这样的设计也是一种选择,它并非注定如此,那么这为 iPhone 5 的更新提供了伦理基础。我现在对 iPhone 5 的认识仅靠文字图片及视频等资料,对它的关注也是从元件泄漏开始。1. 我不喜欢 16:9 的屏幕16:9 屏幕的背后当然有很多理由,并且 Apple 做的非常不错,我说的是与机子比例尺度关系,这一点你只需要通过图片来稍稍对比其他 16:9 屏幕的手机就可得出结论。16:9 并不是自古以来(自毕德哥拉斯、维特鲁威什么的)就有的优先比例选项,即使在显示领域,它也是新秀(http://en.wikipedia.org/wiki/16:9),而在小尺寸屏幕上更是鲜见。或许你认为,随着时间会有改变,或者人们在使用中就能适应了,似乎没什么错,因为屏幕是引人沉浸的东西,一旦你关注内容了,在不在乎比例什么的,甚至连 PPI 都会不在乎,但是当你把焦平面移出,比例仍然在那。可能觉得这并不构成问题,那么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人的手在短时间内的不会改变的,也就是比例和尺度的来源基础,那么针对用手来操作的手机来说,它一定存在一个最佳尺寸(虽然你不知道这个最佳尺寸是多少,但它存在着),那么屏幕尺寸也存在这最佳(因为你的其他器官也不会改变),那么在实际这些比例数值的分布中,存在一种稳定的状态,而 16:9 已经在分布状态的边缘了。iOS 的主界面是图标的整齐排列,而现在图标可以增加一排,那么最多你能看到 6 排整齐的图片,更加突出这种狭长感,让人意识到这个比例。我不觉得单手操作需要严格遵守。如果从 Apple 公布的图纸看,iPhone 5 的宽度的确与 iPhone 4 保持了一致(相差 0.02 mm,iPhone 5 为 58.57 mm),但是我们去看第一代是 60.70 mm 而 iPhone 3G 是 62.10 mm(62是很多 4.3 屏幕手机使用的尺寸),也就是说即使真如 Apple 发布会上所说是为了维持单手操作,那么从 iPhone 的历史看,这个单手操作显然是有范围的,而且 iPhone 3G 厚度为 12.30 mm 而 iPhone 5 的厚度只有 7.60 mm,整整 4.70 mm 的差距对于手操作体验的范围那是更加广阔。你会说是软件和整体软件生态系统的问题,那就是说以后都维持这个比例。2. 材质及其体验是最显著的突破虽然我们都没有接触到真机,但是通过图片和视频,已经可以感受到了。iPhone 5 的官方视频最后 Jony Ive 基本都在讲材质及体验相关的内容,我们可先看视频。苹果iPhone 5官方中文版介绍视频iPhone 5 实机试用测试视频(上面这个视频是来自 The Verge 的 http://www.theverge.com/2012/9/12/3321628/iphone-5-hands-on) 在观看过程中,尤其关注光线,高光的生成和走向,以及与 matte 无光泽的有肌理的表面作对比,不信就再看一次。光泽最主要来自上下两条倒角边,0.64 mm 的倒角边,iPod touch 也是这个数值,你在发布会看到直播网站对着大屏幕拍摄的照片,感觉那个边非常难受,甚至官方网站的 Apple 一贯的那种宣传图片上你都觉得这些倒角边并不令人愉悦,但是你看视频,就是完全另外一回事。官方视频中提到了这倒角边的精密制作,用金刚石刀具来制作接近镜面的倒角边。有意思的是无光泽的表面肌理处理,和高精度抛光制作的镜面表面,你会觉得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特征都能传递出材质在这里是铝的本质,就像是外在属性和内在属性,肉体和精神一样二元一体。我在看到泄漏元件图片时,并不在意倒角边的精度和制作及其意图,但是我以觉得对表面的处理将会很有意思,我当时就想是暗淡无光,尤其是黑色款,要足够的暗淡无光,matte 到和(天鹅)绒一样的触感,当时我希望上面两段不是用玻璃,而是使用 Apple 将 iPhone 4 上开始使用的共模注塑(就是边框上的与金属一体连接的塑料黑线)发展到一个等级,就是整个上下都是塑料并且像那些细条一样与周围金属无缝配合在一起,并且在表面处理上能与铝背壳形成某种程度的一致。当然,最后 Apple 是使用玻璃,估计除了工艺关系与天线等工程也紧密相关,另外能和背部 Apple 的标志以及“iPhone”这个产品名形成更反光材质的联系,与倒角边能配合在一起。官方视频可以看出这些都不是想当然的设计,而且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细节,就是 CAM 中现场测绘现场装配,就像是计算机算法在制造前线的直接使用,给人带来了想象空间,它就像智能制造的一个原初模型。iPhone 5 使用 Unibody 铝制机体(在这,你已很难用外壳这个词了,与 Nokia Lumia 820 相比)可以解决上面我们在 iPhone 4 上提出为什么背壳要用玻璃的问题。有人可能觉得这样造型很简单,虽然我们还没机会接触,但通过这些设计已经能感受到这种触感,有时图片比如官方的那些大图片反而影响我们对其的认识,因为它的厚度只有 7.60 mm,达到这个厚度,使用这种硬实感很强的基本型设计,是很自然的选择。如果还像再作什么流畅的曲面,那么太过媚俗了,在这个问题上刚好可以与 iPod touch 来作对比。虽然现在这个表面处理有怎样的表现很难说,但我觉得这个表面应该也是容易留下指纹,以及识别出指纹,手指印迹等,但与玻璃等高反材质是完全不同表现,这个无光泽表面应该是隐约的,我非常喜欢这种感觉,我觉得它们能传递出材质的物质属性,这是玻璃材质无法达到的。3. 一些结构特征iPhone 4 有着非常强悍的构造特性,比如前面板的十个大爪穿过中间搁板通过后背用螺丝与外围框架件进行连接,而 iPhone 5 已经不能做这样的结构了,但是通过那些泄漏元件的图可以看到内部的结构设计也挺复杂,首先前面板与机体的结合是有卡扣,但从泄漏的前面板元件看,两侧各只有三处爪子,而且都在下半段,另外内部的螺柱螺孔分布很多,尤其是四周一圈,很好奇里面的结构,估计只有等 iFixit 等的拆解了。泄漏的背壳上有刀具的轨迹,非常粗旷的粗加工,估计由于电磁相关的涂层关系,就没有进行打磨等工序,但我看着很喜欢。以上这些都是一些个人的观感,而且目前还是只通过图文资料。仅供参考。